11月5日凌晨,在享有“宋詩之河”美譽之稱的常山江上,隨著最后一方泵送混凝土成功入模,由鐵四院工程總承包、中鐵三局施工的國內首座高速鐵路大跨徑三線矮塔斜拉橋——杭衢鐵路常山江特大橋主橋順利合龍,標志著常山江南北兩岸架梁通道即將被打通,工程項目建設開啟“快進”模式。
常山江特大橋是杭衢鐵路和九景衢鐵路上行聯(lián)絡線跨越常山江的共同通道,三線鐵路在此并行通過,也是全線唯一的進軌通道,為杭衢鐵路(建衢段)全線重點控制性工程。該橋全長3700.7m,主橋采用1聯(lián)(117+240+117)m三線矮塔斜拉橋結構形式,主梁為三向預應力混凝土結構,橋塔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,斜拉索扇形布置,是全線跨度最大,結構最復雜、單體工程量最大的橋梁結構工程,在國內鐵路基建領域也是首屈一指。
據中鐵三局項目經理段鋼明介紹:“三線矮塔斜拉橋處于地形、地質、水文條件極其復雜的地段,與普通的雙線矮塔斜拉橋相比,技術難度和安全風險前所未有,并且國內沒有現(xiàn)成的施工組織設計方案和成功的技術經驗可供借鑒,對我們是一次嚴峻的考驗”。
開工以來,項目部先后遭遇了高溫、暴雨、汛期、疫情等多重不利因素的挑戰(zhàn),參建人員不懼風險,迎難而上,充分展現(xiàn)了新時代鐵路建設者的風采。常山江特大橋主橋橋位上方有220千伏的高壓線,地下有2根燃氣管道和一根排水管道均需要進行遷改,一度成為制約施工生產進度的瓶頸。項目部主動出擊,加強對外協(xié)調,黨工委書記梁軍親自上手,每天“三點一線”,在業(yè)主、供電公司和地方鎮(zhèn)政府之間穿梭游走,溝通聯(lián)絡,組織拆除協(xié)調會,研究遷改方案,落實斜拉橋等特殊孔跨處管線遷改、“小三改”等工作,合理安排資源配置和工序銜接,見縫插針實施作業(yè)組織?!霸拘枰荒陼r間的遷改任務我們僅僅用了87天就圓滿完成,徹底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,為工程建設贏得了寶貴時間”梁軍自豪的說。
常山江特大橋三線連續(xù)梁最高處達14.5米,施工難度極大。現(xiàn)澆箱梁支撐系統(tǒng)采用鋼管柱與貝雷梁與盤扣式支架相結合的形式,混凝土分兩階段進行澆筑。項目部根據現(xiàn)場實際,及時調整優(yōu)化資源配置,增加投入三倍于原計劃的工人和設備,實施“大兵團”集群作戰(zhàn),制定澆筑計劃值班表,明確分工,責任到人,項目管理人員點對點無縫銜接,“零距離”全程盯控,確?;炷翝仓M度和質量。
在大橋建設的900多個日夜,“工期”是項目管理團隊提到最多的高頻率關鍵詞之一。對此,現(xiàn)場負責人王秀軍體會頗深。由于橋梁位于存軌場的運軌通道上是工程的關鍵線路,結構施工周期的長短將直接影響項目的鋪軌進程進而影響項目全局,管理團隊不敢有絲毫懈怠,施工中,他們多次邀請相關專家進行方案論證,不斷優(yōu)化施工組織設計,運用BIM建模,線上模擬推演,采取多區(qū)段平行流水作業(yè),實現(xiàn)網格化控制,信息化跟蹤、推進全面開工,長橋短作。常山江特大橋矮塔斜拉橋梁部1至9號段經過優(yōu)化,由掛籃懸臂澆筑變更成分三段支架現(xiàn)澆,成功壓縮工期1.5個月,使工程進度始終運行在既定軌道上。
項目部堅持科技引領,針對常山江特大橋三線矮塔斜拉橋的結構特點進行工藝、工法創(chuàng)新,組建專家團隊、成立攻關小組,深入開展科研攻關,先后突破三線矮塔斜拉橋多項難題。其中,創(chuàng)新使用了《高速鐵路大直徑鉆孔樁套鉆快速成孔施工工法》、《高速鐵路三線矮塔斜拉橋170000KN支座安裝施工工法》等多種新技術和新工法,積累了高速鐵路大跨度斜拉橋建設經驗,有效保證了項目建設進度。
杭衢高速鐵路是浙江省內溝通杭州市與衢州市的一條快捷高鐵通道,同時也是長江三角洲地區(qū)城際軌道交通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,主線全長130公里,設計時速為350公里/小時,全線共設建德東、建德南、龍游北、衢州西、江山5座車站,總投資236.3億元。建成后,杭州至衢州的鐵路運行時間將縮短到40分鐘左右,對優(yōu)化區(qū)域綜合交通結構,推動衢州融入環(huán)杭州灣經濟帶、金衢麗經濟帶,拉近長三角主要城市間時空距離、助力長三角一體化發(fā)展具有重要意義。